廖某將房產證作為抵押,從家住烏魯木齊市解放東路的王某處借來5萬元現金。然而讓王某沒有想到的是,廖某用來抵押的房產證,雖然房子存在,但房產證上持有人卻是別人的名字,也就是說,廖某是在利用假房產證行騙。
2007年6月6日,廖某以“急用錢”為由,向王某提出借款5萬元的請求。由于王某和廖某認識時間并不長,對廖某并不是很了解,所以有些遲疑。為了順利借款,廖某不僅答應在3日之內還款,而且表示愿意將自己的房產證作為抵押留給王某,并寫下內容為“借王××50000元,現將本人在喀什東路的房屋作為抵押。如果2007年6月9日之前未能如期歸還,便自愿將該房屋抵還借款,并自愿將該房屋過戶給王××”的借條,這讓放松了警惕的王某,將5萬元現金借給了對方。
然而,還款期限過了很多天,廖某卻仍然不來還錢,廖某的電話也打不通,非常著急的王某前往廖某在喀什東路的住所,也未能找到其人。
2007年6月底,王某在多次尋找無果的情況下,向新市區法院提出財產保全申請,要求對廖某留下的房產證上的房產進行凍結。
接案后,新市區人民法院法官立即前往烏市房產局進行相關調查。然而,調查結果令法官和王某大吃一驚,廖某的房產證上所說的房屋確實存在,但房產所有人卻是別人,王某手里的房產證是假的。由于王某無法提供廖某的詳細資料,且至今無法找到廖某本人,法院未能立案。
法官在此提醒市民,這是目前出現的一種新的行騙手段,希望市民在涉及到房產證抵押借款時,能夠對借款人提供的房產證進行仔細核實,以免上當受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