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五,住建部、央行和銀監會發出通知,就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中第二套住房的認定標準進行了明確的規范。在二套房的認定上,實行以家庭為單位,以“認房”為主,同時又輔之“認貸”。消息并不意外,但市場的反應還是非常迅速,一是今天開盤的股市受挫,大幅度低開50多點,說明政策對股市的影響繼續發酵,投資者利益再次受損。二是有觀點認為樓市拐點即將到來,房價下跌不可避免。
今天早上本報還有兩條值得關注的消息,一條是截至昨晚7點,本市掛牌出售的二手房數量突破12萬套,說明投機商們大概也意識到了此政策出臺后未來房價一定會下降;二是成交持續低迷降至冰點,買家觀望氣氛更加濃厚,短期看來僵局似乎難以打破,買賣雙方對峙還將持續。北京、深圳等地的樓市信息也顯示,房價已經開始明顯松動,本市外環線房價也開始下降,為避開新一輪樓市降價潮,開發商紛紛推遲開盤。
從4月17日頒布“國十條”到6月4日出臺“認房又認貸”的二套房認定標準,政府花了如此大的氣力,終于使未來樓市降價預期達到共識,接下來應該不會再有更嚴厲政策措施出臺了,房地產市場似乎可以讓政府松口氣了。
回顧政府調控樓市的初衷,是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,防止樓市暴漲暴跌。但從已經出臺的政策看,降低房價成為了調控的目的,一系列政策出臺后,降低房價的預期看似達到,但政策帶來的負面效應是將合理的消費需求也一網打盡,雖然我們不能準確統計合理需求消費的數量,但這個時候持幣待購的一定是合理需求者,統計顯示在我國所有商品住宅的購買者中,三分之二使用按揭貸款。
高房價的源頭首先是高地價,其次是剛性合理的購買需求和投機炒房者。從環節上看,政府最需要打擊的是投機炒房者和處在高房價源頭的 “土地王”,做到這一點稅收政策似乎更能見效。投機炒房者的存在空間首先是有利可圖,投機的利潤就在于利用銀行貸款賺取買賣差價,如果政府對買賣差價實行全額征稅,或者更細一點,僅對二套以上的房屋實行,對第三套以上房實行全額付款。看它投機商還敢不敢炒房。這樣既可以堵住投機炒房者的空間,又不會影響百姓剛性合理的居住消費。
現行政策留下的擔心有二,一是房地產市場降溫的速度將加快,而且內涵也將發生變化。 “國十條”發布以來,主要一線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量大幅萎縮,但新房價格總體仍在高位,上周杭州還爆發豪宅瘋搶的場面。去年房產市場火爆,開發商銷售資金回籠量很大,因此企業暫時不差錢,盡管未來降價預期明顯,但短期買賣雙方博弈還將繼續。
二是政策高壓能持續多久,剛性合理需求的買家的耐心有多久,一旦平衡被打破,大量買方出手,即便是已經下降到合理價位的樓市,不知道會否再次被合理需求扳回原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