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案情簡介]
蘭(女)和鵬(男)于1992年5月經朋友介紹認識,雙方第一眼互有意思,于是繼續交往,經過二個月的接觸,二人同居在一起。同居期間,蘭稍有不滿意,便耍脾氣,甚至深更夜半離家出走。但鵬認為二人感情尚可,婚后應該會有所改變,雙方便于1992年8月到婚姻登記機關領取。婚后,蘭懶惰的性格就逐漸顯現,不會煮飯,也不想學習廚藝,經常以快餐或快食面充當主餐,也極少打掃家庭衛生;尤其是蘭只有初中文化,與大學畢業的鵬缺乏交流。而鵬認為蘭素質太低,有時甚至連自己說的話也無法理解,覺得不是同一檔次,沒有共同語言,所謂“話不投機半句多”,所以也就不怎么與她溝通,感情日漸疏淡。1993年8月,兒子出世。兒子出世后,鵬的父母從鄉下來到鵬的家中,幫助攜帶小孩。由于鵬父母的親戚較多,經常來往。蘭對此頗為不滿,認為理想中的家庭生活應該是一有三口,不能有其他人的干擾。于是多次揚言要鵬的父母外出居住,到后來更是破口大罵。鵬的父母不堪忍受,于2005年8月外出居住;鵬非常氣憤,帶著兒子一同與父母居住,蘭單獨一個人在家居住。此種情況一直延續至2007年12月,由于分居日久,鵬認為夫妻感情確已破裂,于是向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法院起訴離婚并要求兒子歸自己撫養。天河區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:鵬與蘭性格不合,尤其是因感情不和分居已達3年,夫妻感情確已破裂,準予離婚。綜合雙方的生活條件和環境,婚生兒子一直和鵬生活在一起,而鵬的父母也一直幫忙攜帶,尤其是經征詢兒子的意見,兒子只愿意與父親生活,而不愿意與母親生活,故兒子歸男方撫養。蘭不服,向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上訴稱:夫妻仍有感情,不應判決離婚,且一審法院在子女的撫養上沒有考慮女方的權益,不同意兒子歸男方撫養。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后作出裁定:駁回上訴,維持原判。
律師點評:
“爸爸媽媽離婚了,我只能和奶奶住在一起。我真想爸爸媽媽啊!在座的爸爸媽媽,請你們不要離婚。否則,你們的孩子也會像我一樣痛苦……”一名7歲女孩在臺上邊哭邊訴,一群父母在臺下掩面而泣——這樣的故事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。離婚,是父母無可奈何的選擇。而父母的離婚,必然會對孩子造成不可避免的傷害。孩子是祖國的未來,如何讓離婚對孩子的傷害減少到最低的程度,是我們在立法和處理離婚應當考慮的主要問題之一。處理離婚父母對于未成年子女的爭奪,除了適當考慮父母雙方各自的利益外,更應該考慮子女的權益,考慮怎么才更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長,因為撫養權的對象是子女,而不是父母。
正是基于此,最高人民法院在《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》指出,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,對子女撫養問題,應當依照《中華人民共和國》相關法律規定,從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,保障子女的合法權益出發,結合父母雙方的撫養能力和撫養條件等具體情況妥善解決。
在本案中,蘭認為兒子應歸自己撫養,理由是自己年紀已達三十多歲可能不能再生育,因而應照顧婦女的合理要求,保障作為弱者的婦女的權益。但法院經審理認為,由于兒子已與鵬共同生活多年,且兒子一直由祖父母照顧,尤其是已滿十周歲的兒子不同意與母親共同生活。故判決孩子由鵬撫養。
法院的判決是正確的,對于年滿十周歲的未成年孩子,撫養權的行使不能以強制孩子的方式進行,應尊重孩子的意愿,才能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長。最高人民法院在《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》中也明確規定“父母雙方對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隨父或隨母生活發生爭執的,應考慮該子女的意見”,并且規定對兩周歲以上未成年的子女,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隨其生活,一方有“子女隨其生活時間較長,改變生活環境對子女健康成長明顯不利的”情形的,可予優先考慮。白云區人民法院正是據此作出了兒子歸父親撫養的判決。